19岁小兵当众批评大将指挥有问题,3句话直升3级,40岁成开国上将

要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我们会不断为您推送更多精彩内容,您的每一次支持都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 世间先有能识马的伯乐,然后才会发现日行千里的宝马。尽管...


要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我们会不断为您推送更多精彩内容,您的每一次支持都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

世间先有能识马的伯乐,然后才会发现日行千里的宝马。尽管千里马在世间并不罕见,但真正懂得赏识它们的伯乐却十分稀少。

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数不胜数,可真正能得到他人认可,有机会施展才华的人却少了很多。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伯乐没法寻到千里马,那当然就像手艺再高的厨子没米也难做饭一样。

好在,我党我军历来秉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像伯乐发现千里马这样的美谈并不罕见,比如在1934年就发生过一件“下级挑战上级”的佳话。

战斗胜利之后,正当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时,那位19岁的小战士却猛然站起,直言不讳地说:“这场仗其实打得不怎么样。”

随后,又清晰明了地列举了军长徐海东在决策上的三个不足之处。

一般来讲,当一个小到几乎没什么交集的下属竟然敢当面反驳,上级应该会觉得非常尴尬,甚至气得不行。

聪明的徐海东迅速洞察了小战士冒犯行为背后隐藏的勇气和智慧。他当即朗声大笑,随即把小战士的职位连升三级,一跃成为连长。

小战士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战场上英勇地带领士兵冲锋陷阵、指挥若定,最终荣获了新中国开国上将的殊荣。

这位被誉为“千里马”的人物究竟是谁呢?他在军队中是如何迅速崭露头角,变得强大起来的?还有那三条建议,具体是指的什么批评呢?

【三条冒犯评判,小兵直升三级】

微小的火苗也能燃成熊熊大火,遍布原野。

自1927年大革命遭遇挫折后,毛主席提出了“从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在此背景下,中国工农红军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壮大,人数激增到10多万,同时在全国多地成功建立了十多个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的迅猛崛起,其发展势头之强劲,让国民党反动派大为惊愕,深切体会到了来自共产党的巨大威胁与沉重压力。

紧接着,“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军阀大战”——中原大战落下帷幕,蒋介石在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立刻着手部署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连续展开了五次大规模的“围追堵截”行动。

我军了解到国民党军官大多骄傲自满,于是坚决执行“引敌深入”的策略,接连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战斗的成功。

真是让人无奈,“强大的对手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如笨蛋般的队友”。

1932年7月,张国焘固执地坚持错误的“左倾”领导,导致国民党30万大军突然袭击鄂豫皖根据地。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红四方面军遭受重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撤离以确保革命队伍的生存。

当然,从全局角度出发所做的战略性调整,并非意味着要放弃我们的根据地。就像在两万五千里长征启程之时,仍有1.6万余名英勇的战士坚守在中央苏区一样。

1932年,当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离开时,有一支特别的队伍选择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继续进行游击战斗,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

当敌军大规模侵袭时,这些坚守阵地的战士无疑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他们得在没有任何补给和支援的艰难情况下,长时间地与比自己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敌人周旋,其中所承受的沉重压力、万分艰辛和巨大风险,都是显而易见的。

就如同在长征时期,坚守在中央苏区的1.6万名勇士,到最后仅仅幸存了300多人。

在接下来的两年游击战中,第25军同样遭受了重大损失,原本1.2万的队伍人数急剧下降到了大约四分之一,并且在这剩余的人中,还有许多是带着伤病的战士。

因此,蒋介石满心欢喜地发布了“三个月期限内彻底消灭25军”的指令。

即便面临绝境,红军战士们凭借着如钢似铁的坚定意志,也未曾有丝毫的畏惧与退缩。他们怀揣着必死的决心,战斗精神愈发高昂。

1934年5月6日,25军的军长徐海东采取了主动攻击的策略,突然袭击了国军驻守在皖西罗田县的一个重要位置,让那些毫无准备的敌军溃不成军、狼狈逃窜。这次行动还意外收获了100多支枪和7000多元法币的战利品。

对25军来说,这次战斗的胜利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让战士们的斗志更加昂扬,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可是,正当所有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个清脆而坚决的声音突然响起,让现场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这时,一名年轻战士挺身而出,大声说道:“我个人觉得,这场战斗并不像大家说得那么轻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场完全胜利的战争。”

随后,在众多战友疑惑的目光和军长徐海东鼓舞的笑容之下,那位小战士有条不紊地阐述了自己的三条看法。

在发起攻击之际,机枪的掩护效果并未达到最佳,火力之间的配合也不够默契,从而引发了一些原本可以省去的伤亡情况。

另外,在撤离的过程中,由于计划安排不够细致,导致队伍变得杂乱无章,这也给部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另外,由于未能准确抓住获取法币的最佳时机,要是我们能早点进入银库,那么缴获的法币数量肯定会更为可观。

一名普通的小兵,在大家眼皮子底下,直接指出了部队领导决策中的不足,这种做法多少有点“不敬上级”的味道。

特别是在一番点评过后,那位小战士竟毫不怯场地提出了诸如“增强实战演练”之类的提议,这让在场众人的表情愈发凝重,彼此间也开始交换起了意味深长的眼神。

让人惊讶的是,徐海东非但没有觉得难堪或生气,反而异常高兴,不住地夸奖道:“这小子有战略头脑,连长之位非他莫属!”

接着,在那个月份里,小战士迅速获得了三级晋升,被特别任命为第25军75师224团1营1连的指导员。

而这位年轻士兵,日后竟成为了声名显赫的开国上将刘震。

【自幼一腔热血,作风独树一帜】

刘震,来自湖北孝感孝昌县小悟乡刘家嘴,1915年3月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呱呱坠地。

刘震诞生之时,正值中国经历巨大变革的年代。这一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的图谋宣告破产,而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这份刊物。新文化运动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如同一股强劲的风暴,迅速席卷全国,激发了广大青年心中的激情与梦想。

可能正是由于从小就在新观念的熏陶下成长,刘震内心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对邪恶深恶痛绝。

由于家庭贫困,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学习,满怀激情的刘震果断地踏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

刚迈入15岁的门槛,刘震就加入了家乡的赤卫军,那是一个由群众自发组成的武装队伍。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光里,他先后投身红军与共产党的怀抱,最终在1933年6月,被正式安排进红25军手枪团,在1分队1班里担任起了一名小战士的角色。

紧接着便是前文所述的经典场景,刘震坚持着“胜利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时刻警惕风险,寻找并弥补不足”的理念,直接而深刻地揭示了胜利背后潜藏的忧患。

接着建议部队要着重提升战术演练,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并且确保能够收获那些本不应错过的战斗成果。

于是,靠着非凡的勇气和深远的洞察力,原本毫不起眼的小兵刘震,迅速吸引了伯乐徐海东的注意。

后来的实际情况同样验证了徐海东的判断准确无误。刘震绝非泛泛之辈,只会纸上谈兵,他实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军事天才。

在1934年12月到1936年12月这两年时间里,刘震迅速成长,他的职位从连长、团政治委员一路攀升,最终成为了红军七十五师的政治委员。

刘震的晋升迅速,充分彰显了他出色的领兵才能和非凡的战斗功绩。

时间慢慢流逝,刘震逐渐展现出了自己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在他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刘卫兵,刘震的儿子,这样谈起他的父亲:“我爸对自己的穿着十分在意,总要弄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戴手表、品尝西餐、身着西装,这些都是他的日常。闲暇时,他还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跳舞、打猎、拍照,样样精通,并且对骑摩托车情有独钟!”

而且,刘震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引领着潮流。

早在1932年,刘震在鄂东北道委特务大队做特务员的时候,他就已经戴上了来自法国巴黎的礼帽,穿上了美国华盛顿产的胶鞋,还抽过英国的红雪牌香烟,那时候的他已经接触了不少西方的东西。

在那个贫穷落后、困苦不堪的时代,士兵们饱受饥寒、日子过得极为艰难,而刘震却过着讲究的生活,确实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这让他惹上了许多闲言碎语,结果得了个“洋司令”的外号。

要说的一件事是,1937年的时候,刘震特地请了假跑到太原去,就为了赶紧买到新出的手表、钢笔,还有日本产的相机。这让徐海东非常生气,他直骂刘震:“不分轻重缓急,还胡乱挥霍。”

对于这些反对的意见,刘震全然不当回事,依旧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毫不动摇。

当有人嘲笑共产党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步伐时,愤慨地反驳:“共产党绝非老顽固,吸收外来精华一直是红军的优良传统。”

【从炮战到空战,刘震成“洋司令”】

事实证明,刘震所提到的“洋为中用”,后来并没有被当作他追求物质享受或沉溺于奢华生活的挡箭牌。

其实,刘震在军队中的西式风格显得格格不入,而这种风格在他制定战略战术时,比他的日常生活作风展现得还要突出和鲜明。

在全军之中,将领大抵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像彭德怀那样勇猛无比、擅长攻坚克难的战将,另一种是如粟裕这般机智过人、精于策划指挥的智将。

不论是勇猛无比的武将,还是智谋深远的策士,他们大多拥有一个共通之处:能够从挫败中吸取教训,对各种兵法策略运用自如,游刃有余,不断将自己的长处发扬光大。

然而,刘震有着独特之处,他特别擅长并且乐于向敌人学习,汲取他们的长处和精髓。这一点在用炮的策略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会儿,咱们军队的打仗环境特别难,一直都是吃着小米、扛着步枪,压根儿就没啥先进的好家伙使。

因为这个原因,一旦我军俘获了敌军的大炮,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在原地将其埋藏起来。

一方面,缺乏炮弹的大炮无异于一堆无用的废铁;另一方面,我军早期根本就没有专门的炮手,所以即便使用炮火进行攻击,能够命中目标的几率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说,对于很多部队来说,大炮非但没有成为帮手,反而成了负担,最终只能被埋藏处理。

但刘震偏偏不信这个理,他深知大炮的威力远超枪支,始终不渝地潜心研究,下定决心要把炮术这块短板给补上。

有一次,刘震在路边偶然发现了一本国民党的炮兵训练手册,他高兴极了,废寝忘食地研究起来。他把里面的炮兵技巧、火炮战术等知识都学了个透,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把这些知识用到实际中去。

举个例子,刘震从国民党炮兵教材里学到了如何通过炮火持续延伸来掩护步兵稳步前行,还有分配火炮专门负责射击特定目标的方法,并且他是我军中第一个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的人。

当然,取得的战果也相当可观。在抗日战争那会儿,刘震巧妙地把10门日军的迫击炮改成了既能曲射又能平射的两用炮,一口气拔掉了日军140多个据点。

另外,刘震乐呵呵地接手了一个像皮球一样被传来传去的野战山炮团,并率领他们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大显身手。

常言道:“了解对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刘震正是因为深入剖析敌人的强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实战经验,使得原本的弱点变得不再那么致命,因此在战场上他总是能够屡建奇功,赢得了无数荣耀。

正是靠着这股勤奋好学、思想前卫的独特气质,刘震成为了我军的一名重要先驱者。

1950年10月,当新中国刚满周岁之时,抗美援朝的战火骤然燃起。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奋力拼杀,让嚣张跋扈的联合国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无奈的是,每次胜利的背后,都伴随着难以预料的巨大伤亡。美军利用其强大的空中优势,对我军阵地进行了无休止的狂轰滥炸,导致我军补给线被切断,战士们被迫撤退到荒凉寒冷的山林深处。

面对这样的艰难处境,我军最渴望也最难以实现的就是能够得到空中的支援和保护。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空军才刚刚成立一年,既缺乏先进的战斗机,也缺少优秀的飞行员,一切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当刘震肩负起了开拓空军事业和指挥朝鲜空战这两项重任时,梦想似乎已触手可及。

自从刘震担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以来,他带着“虽未亲身实践,却也耳濡目染”的自信,立刻全身心地致力于空军力量的建设与壮大。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和成就。

1951年9月末,刘震亲自率领空四师,勇敢地迎头对抗美国空军。仅仅三天的时间里,他们就取得了击落26架、击伤8架敌机的辉煌成绩,还首次成功击中了美军最先进的F-86战机,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在同年12月初那场规模宏大的空中较量里,刘震再度引领空三师翱翔天际,英勇奋战,连续重创并摧毁了敌方15架高性能战机。

朝鲜空军这一系列以劣势取得胜利的出色表现,让毛主席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他兴奋地拿起笔,亲笔写下了两条祝福语——“空四师英勇战斗,真是令人高兴和放心”,“祝贺空军第三师取得的佳绩”。

1955年9月27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举行全军授衔仪式时,战功卓著的刘震荣获了上将军衔。这时,他还只有40岁,因此,刘震成为了中国开国将帅中最为年轻的一员之一。

常言道,好运总是偏爱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刘震能在短时间内,从众多默默无闻的新兵里崭露头角,连升三级,徐海东的慧眼识珠功不可没。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刘震自身具备的勇气、智慧、才干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让他成功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在接下来的军旅岁月里,他更是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这篇文章献给刘震将军,以此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流传。



相关资讯